indienova co-writing 开题,我们想和大家聊聊这件事情本身。
于是,我们想了一个话题,叫做:
这个时代我们的中文游戏创作/写作
这将是本月的话题,如果你觉得它虚泛得很,没有关系,这只是一次基础热身而已。项目刚刚开始启动,我们不妨留出成长的空间:作为一个实验项目,它既包括虚头巴脑的价值讨论,也包括喜闻乐见的技术实践,我们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在这场游戏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第一周,我们先聊聊“创作/写作”,或者进一步,具体来说,co-writing 这件事本身。
昨天开放写作计划公布,感谢大家支持的声音与反馈,未来得及一一作答,我们发现,很有趣地,大家对于 co-writing 已经有了自己的想象。
有人对于时长表示欢迎,因为他们刚刚肝完又一个 Game Jam;也有想要加入的作者与我们联系;更多的人抱有关注,这份关注也让我们有些担忧抛出一个无趣的话题。但是,管他呢,不试试怎么知道。于是,我们还是发挥这个企划本身的精神,把发言权交还给大家吧。
那么,你对 co-writing 的想象或者期待是什么呢?
这些问题,想听听你们的看法
所谓的 co-writing 在形式上会带来什么新鲜的东西?
对于一个话题不断补充的讨论?不同方向与背景的观点?持续续接下去的问题与回答?盲人摸象以至于终于看到全貌?不只是隔空对话,一切人问一切人:在目力所及的范围内邀请到每个身在现场的人?对于一篇演讲的对答(链接有翻译错误,请自行择取阅读),乃至于对于注释的注释?Ludology Wiki 编辑?……
哪些内容或者话题更加适合 co-writing?
每个人作为玩家都可以参与的话题?游戏与你的生活可以结合的话题?游戏不只作为游戏,不只作为被游玩的对象,而是作为文化载体与消费品,都可以讨论的话题?实实在在与开发有关的话题?一起拆解游戏?一起讨论某种类型的游戏开发?
(线上 Game Jam 会有的,也许会融合进 co-writing,甚至是更加有趣的方式,但是现在)哪怕不是 Game Jam,有哪些可能的活动是我们可以一起来玩?
譬如王子开辟的人文画像系列?
问题当然不少,但总要有个开始吧。如之前说的那样,这只是一个引言,后续我们还会为大家提供相关文章作为思路与弹药,希望聊得高兴。
感谢我从来打不对名字的叶默哲和他的 X-Paidia Studio(公众号 ex_paideia)在这个企划中做出和即将做出的贡献。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发布日志,在小组回复留言,在微博 @indienova 或给微信公众号(indienova)留言,或发送邮件至 ayame@indienova.com。
你可能会发现奇怪的回复。或者在最后的总结中发现自己的 ID。
沙发沙发!
地窖地窖!
@JJQ: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独立游戏社群“逢场作戏”发来贺电
板凳板凳!
前排吃瓜
来点新鲜的
也许可以借鉴其它学科的建构,把游戏史、游戏批评和游戏开发理论作为co-writing并行的三驾马车?作为开发者,当然希望参与更多优质的、实践设计层面的探讨。至于线下,很期待能有一些独特的观影会、鉴赏会,或是相约参加一些艺术展会(更多能当面膜dalao的机会)
希望能看到这个计划能把具备不同知识的人聚在一起,毕竟其他学科的知识也能为设计开发游戏服务
co-writing会不会变成线上的头脑风暴。拥有不同知识的人发表自己的想法,有人在这里get到新的创意,有人发现新的游戏类型。总之能为开发者提供帮助,一窍不通的看客也觉得过瘾,dalao也能痛快的发言。各种奇奇怪怪有趣的想法涌现出来。真的觉得这个活动非常有趣
indienova版游戏设计教科书,包罗商业游戏和试验游戏,让好的关卡设计理念更广泛传播
想看到跨学科的互动
Q:所谓的 co-writing 在形式上会带来什么新鲜的东西?
A:思想上火花的碰撞吧。因为是合作写作的形式,所以每个人的思路都是不一样的,能够互相引发脑洞。
Q:哪些内容或者话题更加适合 co-writing?
A:传统的:接龙,因为是游戏,所以含有选项的接龙会比较有意思。如一段情节后给出三四个选择……这里把情节替换成需要讨论的话题:“你是一个游戏策划,你有三个题材可以选择你会首选:A xx; B xx;C xx”根据投票后面会展开。【可以体现游戏制作的流程,不过根据参与人数可能会跑题】
方便的:选题征文。可能co的成分比较少缺乏互动性。好处是个人思路在同一话题下的不同体现。
Q:(线上 Game Jam 会有的,也许会融合进 co-writing,甚至是更加有趣的方式,但是现在)哪怕不是 Game Jam,有哪些可能的活动是我们可以一起来玩?
A:跑团啦~不如将设计模组到故事背景到找人参与到跑出结果全部记录下来。不限于COC;DND题材。【不过模组的设计要首先悄悄进行,跑团过程可以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