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游戏评测
Bound 评测:芭蕾与亲情,破碎与重构
在探讨游戏能够作为一种更强的媒介形式时,能够深切地感受到最顶尖的游戏开发者们正在试图给游戏赋予更多的可能性,Bound 是这个行列中的一员,也许在今年它没有那么耀眼,但它会是一盏长明灯,若干年后,Bound 还会在那里,那个小女孩在等着与你共舞
Indie Game Tide Vol.19:Inside & Outside
如果说 Firewatch 是 2016 年独立游戏界燃起的第一把火,那么来自曾经以 Limbo 蜚声业界的独立游戏工作室 Playdead 的新作 Inside,毫无疑问就是第二把,只是这把火要烧的更高,影响也显然更为深远。
The Witness: 见世界,见自己
在对 The Witness 全流程通关,并收集了全部剧情素材后,本文结合作者罗林桑德自身对游戏的理解,尝试从剧情、解谜系统、主题阐释和艺术风格等方面对本作进行分析,希望能够较为全面地讨论本作的意图、内涵与价值,最后给出恰当的评价。
走过心智的幽径:Mind Path to Thalamus 评析
《Mind: Path to Thalamus》是我玩过第二款“精神游戏”或“情感游戏”;这是以游戏的主题性质来予以分类往往重视剧情与叙事,探讨那些伴随著生命历程或社会生活而来的各种心理与情感,也尤其重视潜藏、负面而令人困扰的情绪。
Headlander:一颗头颅主演的70年代科幻片
上一个镜头:身着奇异太空服的男子,双眼紧闭,拈花盘腿,宗教与科技的混搭正令人错愕;下一个镜头:装载头颅的头盔瞬间腾空,伴随推进器的火焰,男子身首彻底分离开来,错愕中又让人忍不住笑出声来。
Outside the Inside : 新作 Inside 通关感受和与 Limbo 的对比浅析
Inside 发布了,第一时间玩到了这款游戏,有感而发。而它的诸多特点,又很容易让人想要与它的“精神前作” Limbo 相对比。
I and Me - 矛盾又纠结的我
I and Me 整个游戏(包括程序、美术,甚至 OST)完全是由华人开发者 Wish Fang 经过点滴积累创造出来,平台解谜类型 + 清新可爱画风对于玩家非常具有吸引力。因此,我在发售当天就进行了体验,并且感到这部作品不负期待。
Replica: 指尖的抗争
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手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Replica 是一款在伪智能手机界面上进行整个游戏流程的有趣作品。但它的游戏主题却非常严肃,关键词提示:监控,恐怖主义,极权社会。
Indie Game Tide Vol.18 : Olly Olly Oxen Free
故事以五个少年的荒岛之旅为始,直到海滩的一场戏结束,亚历克斯以无线电撕开时空的裂隙之前,你都会以为这是一部再典型不过的惊悚剧:一群胆大妄为的年轻人来到一片废弃之地胡闹,惊扰了隐藏于此的未知力量,随后被一个接一个干掉。
Salt and Sanctuary:横版黑暗之魂初体验
一言以蔽之,盐与避难所=血源式的界面+恶魔城式的手感+黑魂式的核心思想。不得不说这不愧是一款由黑魂粉丝制作的、面向魂系列粉丝的2D平台版黑魂,极好地传承与表达了黑魂式的氛围。
Enter the Gungeon:弹雨之中没有曙光
Enter the Gungeon 这款游戏在发售后几天内像一匹黑马奔进了大家的视线,销售榜冲顶将近一周,这对独立作品来说非常少见,在各大媒体上玩家都给了压倒性的好评,俨然一副神作降世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