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上篇开发日志有段时间,不知不觉游戏开发也快进入尾声了,其实有些开发工作本来想放入上篇日志的,但又怕太长,这里就集中讲一讲吧!
画她个眼神有光
其实我没有想过为《她毕业了》放入绘画内容,当初想法就是围绕真实照片来打造游戏,可后来写到高潮情节时,我发现单纯用少之又少的照片是很难表现我想要的理想效果。而如果糊弄过去,那么玩家自然会有落差感:怎么高潮部分比日常还要简陋。之后我还是狠下心来,决心自己学画画,画出男女主角+简单场景。可能也是大学时摸过一点画笔(为了制作gal),给予我那么不自量力的信心。
这是我当时学了一阵子人体的结果,我竟然还傻乎乎地以为自己掌握人体结构了。接着我不停地画,可离我心目中的理想效果还差非常非常远,后来我渐渐意识到:画画不是努力就能进步。努力只是基础中的基础,观察、吸收、摸索画风、反思,如此循环才有可能换来一点点进步,天才终究是少数。艺术创作不是健身,跑多少圈就能消耗多少热量。仔细一想,这才是公平的,以我的天资与投入(毕竟是业余一人开发),不可能短时间之内就能达到漫画家的水平。新手-合格-优秀-杰出-大师,每个阶段都需要数以年计的付出。
画到后面,我实在不知道怎么提高,单是五官位置合理、人体结构不出错就已经很难了,更别说在此基础上还要生动传神、活灵活现,我感觉自己再画一辈子都画不出日式漫画中的美少女。所以我不得不用了一个笨方法,练习了一段时间的手绘后,把成图拍下来,再练习板绘,照着成图不断地去描;每一条线都不断地勾线、擦除、重画、再擦除(板绘的好处就是可以无限CTRL+Z),直到画出我心中的感觉或者说勉强看得过去。这是非常不科学的学习方法,死扣细节是画画的大忌,但考虑到《她毕业了》的体量和小画幅插图,就还能接受吧。要是换作稍微有点体量的galgame,真不知何年何月才能画完。
所幸,老天还是眷顾我的,有时我会画出一些我自己也想不到的效果,慢慢迭代版本后,女主的脸似乎越来越精致,没有最初瞎画乱画的潦草感。一开始我选择这种接近铅笔画的纯色背景简笔画,以为不用画色彩会简单一点,后来才发现是自己天真了,没有色彩和阴影等元素的加持,想要画出生动的表情是非常非常难的,而且人体结构稍微出错就会非常明显,你画的时候可能不会察觉,过段时间一看就一览无遗。我只能硬着头皮继续画,经过一次次的模仿、尝试、修正,我感觉自己有所进步,也硬啃下来最难画的那几张,得到自己想要的效果,至少像一部作品该有的样子。画技也达到了我的极限。
剧情高潮不好写
在最初的构想中,《她毕业了》的高潮是相当平淡的,就是主角去了伤心地单纯回忆下往事,结束。我没想过有女主角现身,也没安排男女主相见。后来我觉得假如高潮只是像之前情节那样碎碎念的话,整个故事有可能垮掉,所以我还是挑战自己,写了一个偶遇情节并为此画出男女主的模样。
一开始我不知如何下笔,就拼命将自己带入剧中情景,不停去想象、去回味一个问题:我是主角,主角是我,在那个情境下会如何表现。写得比较用力,代入很多很多情感去写(甚至把自己都写哭了orz),极力渲染主角惆怅不舍的心境,措辞/文笔也较多修饰,更学院派一点。仍记得当时写完是比较满意的,可过段时间看总感觉哪里不对劲,有点过于矫情了,就尝试用更客观抽离的视角重写了一遍,结果发现似乎更贴切一些。此后我又多次修改,尽力去除修饰的痕迹,成语/修辞都还原成大白话,希望用最平淡的叙述反映最深刻的情感。当然,另一个原因则是我认为过多的修饰会干预作品本身,作品容易变得不再纯粹。许多作者会将理念、技巧、设计等等加入到作品中以证明自己,我不喜欢如此,我更愿意故事沿着自身脉络发展,如同安娜卡列尼娜必然走向死亡,文字只是忠实表现故事的一切,正如博尔赫斯所言:作家忠于的应该是他的想象,而不是一个假设“现实”的短暂情景。
如今剧本完工了,回头看好像没什么难度,可当时还是写了非常久,困难在于如何琢磨出男主的复杂心绪和双方的难言氛围,恰当表达出那一种味道,也没什么太多素材给我参考。写完意外发现,原来墨镜王的《花样年华》也有偶遇情节,只是没放入正片,同样是十分克制的表达,希望玩家届时不会嫌弃这样的展开过于平淡吧。
中间修改的时候,我还改了一个重要的意象,把操场夜晚的“月亮”改成“星星”,开场白从“月色铺满了操场”变为“今天今天星闪闪。这也跟作品基调有关,我原以为主角与女主相见后会很开心甚至是缺憾后的弥补,可写着写着感觉不对。大学生活遗憾的基调是改不了的,不会因为见多一面而改变了什么,主角的大学四年已成定局,所以代表稀疏的“星星”比象征圆满的“金黄的月亮”更适合。也许一开始写的时候我参考太多典故了,不敢放手用自己的笔力去写这么重要的情节,直到后来感觉不太合适才大胆写。虽说“星星”我也借鉴了一个作品,就是感觉很合适,暂时也想不到更好的,所以就用了(笑)。
她的留言极难写
在《她毕业了》整个剧本中,有一处地方是最难写的,可以说是纯虚构无参考。其他文案或多或少都有自身经历借鉴,但这一段真的没有。构想是游戏的彩蛋部分会有一段留言,是女主对男主的回应,也是他们两人的关系的证明,反映女主性格的同时还要符合前几年的特殊历史时期的心态。
首先我身为一个宅男,实在不知道女生心里会想什么,对于喜欢自己的男生又是怎么看待的。其次还要呼应故事主题,到底怎么才能写得真实、写得令人信服,让玩家觉得女主真的写了那么一封信,进而作为结尾升华作品。
我怎么想都想不出一个令我满意的文案。我想了很久,甚至想了一个暑假都没有任何头绪,连第一句话都憋不出来。之后我在一个失眠的夜晚辗转反侧,寻思“死都睡不着,干脆写来试试吧”,就起身硬着头皮写了下来,两百字左右吧。此后又删删改改了几次,借鉴了一些真实的信件找找感觉。最终版本依旧难言满意,或者说我自己也拿不准怎么才能更好,所以也只能这样了。其实我很想找些女生看一看这段剧情,但无奈异性朋友太少,希望发售后市场不会太苛责这段剧情吧。毕竟,在当下身份政治敏感的今天,我确实害怕被指责笔下的女主角并不真实,甚至有更严重的指控。
总结
临近游戏完工并发售的日子越来越近了,长久以来的梦想也终于要实现,可我的心情却十分复杂,没有预想中的激动,更多是一种茫然。也许跟我的现实处境有关系吧,毕竟与现实相比,(做)游戏纯粹多了。
……如果担心女性人物不讨喜,可以考虑“反共情”的设计,既不让她可欲可爱可喜可亲,也不让读者在她身上看得见“自己”,就让读者不知所措吧,例如《恶之华》的春日高男和仲村佐和,他俩都很讨人嫌,读者难以喜欢,也难以代入。与我无关的他人在谈恋爱也是一种爱情故事。
最近由 方程 修改于:2025-06-26 21:44:40总的说,爱情的写法很多。没必要担心读者无法共鸣,因为他们肯定不会共鸣。人与人的爱情并不相通。
@方程:女主不是怕不讨喜,而是如今的(性别)舆论环境确实让我有点担心男女主的故事会引人非议,共鸣与否倒是其次。倒不如说,如果走向共鸣的反面,那高恋DLC的爆雷就有可能重现。至于针对爱情的理论性探讨,那纯粹是我朋友的真实想法,我只是忠实记录,而非出于我本人的看法。
@无有人:现状是,爱情剧和女性刻画无论你怎么写,都会惹争议,或大或小,全看运气;再退一步说,不会惹反感的爱情剧和女性刻画也没有一读的必要,爱情的本质就是叛变和反社会,那种不痛不痒的温和善良的东西,还不如不曾存在。
@无有人:当然了,在一个丁克成压倒性主流的世界里,为生子而恋爱就是一种最大的叛乱。在一个再也没有了“巨大的主流”的世界里,具体什么才是反社会,没有人能说得准,你只能好自为之知难而上。
我对爱情的看法比较“冷”,有些话说出来,可能你不太喜欢……最近刚读费孝通的《生育制度》,他和李银河对“爱情”的看法都很冷,还有许多别的人类学和社会学方面的著作,例如《不谈恋爱的年轻人》《超单身社会》《动物化的后现代》《亲密关系的核心是友谊》《私人生活的变革》《人伦的“解体”》《李银河谈亲密关系》……总的说,当今时代,青春小说里的那种“罗曼蒂克式爱情”的的确确是正在瓦解ing,有人在哀悼,有人在庆祝,大部分人困惑又迷惘,这和一百年前鲁迅和五十年前萨特的时代很像,一些东西在倒塌,另一些东西正在成型。
最近由 方程 修改于:2025-06-26 22:08:00记得《她毕业了》里也有一段,也是针对爱情的理论性探讨。我很喜欢那一段。
@方程:还有最近新出的《爱的失序》和《45°青年》,可读的书还有很多。
聊一下另一件事……
最近由 方程 修改于:2025-06-28 20:49:00最近刚看过电影《在公交车站直到黎明》,故事讲的是疫情时期,日本社会的底层女性由底层往更深坠落至“无处可归”的处境,同时拼死顽抗,拼命寻找出路。前一百分钟很无趣,是各种流行元素堆砌的商业烂片,但最后十五分钟的剧情急转直下,突然升华,让故事提升到震撼心灵的程度。看过电影后,我深受震动,这几天手机一直在单曲循环电影的主题曲《CRY》……
今天傍晚慢跑,听着听着,音乐app突然弹出了信息,“当前歌曲为VIP专用歌曲,您如果想继续收听,需办理会员或者看30秒广告……”,我当场愣住了,这,这啥黑色地狱冷笑话,我当时还陶醉在对资本主义困境的批判中不能自拔呢,竟然冷不防地,被提醒了资本主义消费的无孔不入,这,这……我笑得差点断了气。
然而,这事一点儿也不好笑。请你再认真想想。
你的《她毕业了》的销售定价策略是什么样的呢?如果是像你之前所说的“主要剧情免费、高潮章节收费”,那么很遗憾,这和音乐app的收费规则是一个意思。站在受众的角度,等同情感勒索:用大部分内容勾引我们上钩以后,在最后再要求我为最后一点点“真正有升华价值”的内容付费。这实在太糟糕了。也许你本人不愿意承认,这种收费方式是后消费主义“Free to Play”模式的最恶劣的产物之一,比高价买断更恶劣,比“形同虚设的收费DLC”更恶劣,比“付费买成就icon”更恶劣。
(想象一下,在网络平台上观看《在公交车站直到黎明》,电影前一百分钟免费,最后十五分钟需要充值会员,另外,需要充值后才能发弹幕发评论……)
请认真考虑收费的方式。既然参与游戏,就要尊重规则;自诩堂吉诃德罔顾规则,会有报应的。
@方程:关于收费模式,我只能说基本上steam游戏都会有试玩版,上架本身也需要100美金,我想免费模式绝非是大多数人的选择。对玩家而言,价格也是开发组传递信号的一种,不同玩家对此的解读也十分迥异,也并非所有玩家都是先体验试玩版,再体验成品。
收费与否,收费多少,对每个开发组而言都是难点,往往需要考量多个因素。还有一点便是,音乐与游戏的收费模式不能简单划等号,游戏的收费模式更多更复杂,每一个模式都有自身的特点,受平台和技术的限制也会更多。
@无有人:重点是,你这个是终章收费。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是不一样的。站在消费者/顾客/客人的角度,这只能是价值勒索。更能接受的方式可以是 All Our Asias 那样正篇免费,DLC收费(可以将后日谈章节、制作谈、设定草案、作者个人对爱情的感想谈之类的以PDF文档形式做成收费内容)又或者,干脆像一般情况那样,前20%做成免费Demo,后面的80%付费。
当一个人由玩家变成制作人之后,思想和立场会发生变化,变得越来越无法从消费者/顾客的立场看问题,越来越同情商家,越来越不敢推锅给商家。商家和顾客的身份认同变得混淆,是很悲哀的事,也是我们当下整个世界的现状。现状还可以更复杂:对很多人而言,“他们”甚至不再被视为顾客或消费者,而被视为学生、评论员、批判者、观众、听众、受众、委托人、乙方、甲方、patron、sponsor、supporter、subscriber、follower……
这一切都成了一团浆糊。说都说不清。
@无有人:再换一个角度讲。
最近由 方程 修改于:2025-07-03 05:22:40想象一部网络小说,26章,前24章免费,最后两章收费,这相当于在释放信号:只有喜欢的读者才需要为最后两章付款,也就是说,如果你付款了,你就是喜欢作品,之后若写差评,你就是“面粉心黑”,就是“花几杯奶茶的钱来购买差评话语权的键盘侠”……如果我是(潜在)读者,真的很在意结局,我更可能会到网上找“非法释放出来”的内容,或者赌气,一个字也不读。
不是几杯奶茶钱的问题,而是原则的问题。
一名作家卖书,只卖给喜欢这书的人,我觉得,这作家是不配被视为作家的。顺序应该是反过来,让人买过作品之后自发地成为支持者,而不是让顾客通过“购买行为”就自动证明了自己是支持者。作家或商家,都不应该将顾客和支持者等同起来。这是我的原则。
至于“100刀上架费”那事,千万不要和玩家讨论。那不是玩家应该顾虑的问题,不是应该向玩家咨询同意的问题——哪有让别人多掏钱,还要别人同意自己应该多掏钱的道理呢?这是行业的问题,是市场的问题,不是顾客的问题,去跟制作人同行讨论或者向发行平台抱怨吧。……这年头,你连抱怨的对象都必须小心谨慎地选择,有些东西你不敢骂,例如温室效应,全球变暖,石油资源短缺,如果你骂得太尽兴,可能就会让你自动地变成了核电站(a practical solution)的支持者,然后一场地震,完了,你就是下一个被骂的对象了,又因为别人骂你骂得对,你甚至不敢装无辜,扮演受害者。所以,不要骂全球变暖,要骂就骂抽象的意识形态性的资本主义吧,骂这个,你保证不会错骂。这一切真窝心。从前我只是不想当商家,现在我甚至都不想当顾客了。太糟了。电子游戏属于文娱业,不是刚需;即使我有这方面的需求,我也宁可去读书了。电子游戏市场现在的这种状况,道德绑架铺天盖地,避无可避——敢情我只买个游戏,就变成特定某人的粉丝了?就变成爱□主义者和民□主义者了?就变成文化艺术的支持者了?就变成正能量和正确三观的战士了?就变成市场自由的捍卫者了?就变成某些人的规则或某些人的原则的同意者了?就变成某些特定社会精神思潮的附和者了?就变成梦想充满心灵阳光照耀灵魂无畏无惧精神抖擞的理想主义者堂吉诃德了?都什么鬼跟什么鬼……唉,从前人们只是被强暴,现在人们被强暴还要同意自己被强暴得别无选择合情合理。唉,连当个顾客和当个评论员的欲望都已经没有了。
@无有人:回复写长了,也好,主题涣散的滔滔不绝长篇大论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可以妨碍读者望文生义断章取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