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我一直感到奇怪,为什么台湾、日本、香港、大陆、美国、英国……大凡是以“苦难”为母题的电影,剧情里都会出现人物的死亡,不是被杀,就是自杀,要么就是老死、病死、意外死(似乎死的形式并不重要,生命的丧失才是重点?)
我曾经找到的一个貌似靠谱的答案是佛家的八苦说: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这些是人类最深刻的苦。但是,但是,还是不对啊。佛家八苦之中“死”并没有很特殊的地位,而且再说了,“死”在八苦中也远非很本质的苦……
我还是不明白为什么“死”的桥段会如此泛滥。
也不明白在现代影视文化中这种编剧习惯为什么会成了跨文化现象。
我暂时还碰不到什么专门针对这个问题的文化理论。
改天我再详细列举一下这儿提到的“这类电影”
《后翼弃兵》
《海盗战记》
《进击的巨人》
《布达佩斯大饭店》
《被解救的姜戈》
《大艺术家》
《霸王别姬》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搏击俱乐部》
《第三度嫌疑人》
《杀死比尔》
《发条橙》
《公民凯恩》
《感染列岛》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一 一》
《小孩不笨》
《关于莉莉周的一切》
《人间失格:太宰治和三个女人们》
《一念无明》
《末代皇帝》
《情书》
《小偷家族》
《寄生虫》
《熔炉》
《无声》
《声之形》
《君之名》
《云之彼端约定的地方》
《山河故人》
《活着》
《企鹅公路》
《少年乔乔的异想世界》
《天气之子》
《天元突破红莲螺岩》
《信使》
《模仿游戏》
《新福音战士:终》
《想哭的我戴上了猫的面具》
《教父3》
《辛特勒的名单》
《玩具总动员4》
《卫生间的圣母像》
《未麻的部屋》
例外,没有涉及到“死”的:
《花与爱丽丝杀人事件》
《听见涛声》
《午睡公主》
《千与千寻》
《言叶之庭》
《归来》
《鸟人》
《灾难艺术家》
今年看过的大概就这些了
我滴妈呀,今年看过的影视剧按数目计是玩过游戏的三倍
啊,不对,不是“今年”……应该是“去年”才对
去年看过的影视作品中有很大一部分不是以“suffering”作为核心主题的,例如国王排名、美国队长2、黑客任务4、蜡笔小新、Kill La Kill等,没有被仔细数过(不过,我倒是漏了一个《基诺之旅》)
最近由 方程 修改于:2022-01-14 19:05:18但游戏方面,我也没能清点齐全。凭印象估算,“看过的影视比玩过的游戏数目多几倍”这个结论应该不会有错。
许多电影是很多很多年前看的,到了现在,往往都忘了有过那么一回事。例如斯嘉丽的《超体》和大卫芬奇的《心理游戏》,我都几乎忘了它们的存在。以前豆瓣账号还在,事情就好办许多。我只要查一下豆瓣的“看过”标记一切就很清楚。
edit:
随着故事展开,国王排名也很荣幸地成为“苦难主题”的剧集了
看来,我的观影偏好还是挺明显的。
我偏好的就是人间惨剧。
Life is Suffering
Live to Suffer
我的脑袋前年被尼采溜了一趟,去年又被陀思妥耶夫斯基踩了一轮,那么,今年呢?
期待这是更美好(suffering)的一年!
好吧,我猜,我这种口味的人,在儒家里大抵会被称为“叶公好龙”吧……
回到贴子主题。
这篇贴子主要就是抱怨21世纪之后的主流影视越来越无聊,越来越把“死”当成套路随便滥用,搞得它都贬值了。
再给多一条评论,让评论的数目凑够“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