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在一篇《地狱之刃》的前瞻下的评论。
评论时间显示怎么才“一年前”?估计是出错了。又或者,是我的记忆出错了。
当时很多话说得很幼稚,很不工整。譬如这大段评论后面提到的“叙事媒介”,指的应该是定式:人们长时间积累和流传下来的一些约定俗成的固有套路,所有人几乎都会那么做。例如英雄在最后关头遇到重大挫折,例如大悲剧前有一段小美好。故事需要描写人的“受苦”时,会借助残疾、饥饿、孤独等旁人可见的生命状态。精神疾病主题的电影里都会有人死(或自杀、或杀人、或事故),或许也是因为“生死大关”是精神困境题材的叙事定式。
这段评论中很多话虽然已经幼稚得不忍直视,但大意思还算靠得住。
几个主论题即使放到现在再看,我依旧会有同感、会说出一样的话。
1、写字、读书和交流很累,百害无一利;但生而为人不得不做,就像每天七杯水,所以超烦。
2、地狱之刃之类的游戏对“精神病”的表现并不完美;至今依然未有哪款游戏的表现能真正令人满意。
3、“文化消费品”属性是个大死结,几乎完全克死了作品在敏感主题上的表现力和表现尺度。
4、只要还在乎戏剧性,做出来的就还是“作品”,就必然不能完美表现“精神卫生问题”。
5、好的精神卫生议题的讨论往往总是枯燥、不讨好、易冒犯人的。
6、“不能被观众理解的作品”是个伟大的梦想,值得作者努力实现。
但有些问题,放到现在我有了不一样的看法。
1、所谓的“纯艺术”和公益性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2、我不能算是精神疾病患者。以前患过病,但早就痊愈不知多少年了。
3、卡夫卡死前的想法,我其实完全不懂。
4、和我以前以为的相反。近现代的艺术家比古希腊时的狂妄多了。
本来想点关注,登录了以后发现已经关注您了,写的真好,不能再认同了
@pipi:喔!头像是啵奇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