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正式发售的科乐美《实况足球》系列更名后的第一作《eFootball 2022》在发售首日便因为糟糕的画质、密集的BUG和被颠覆的《实况足球》传统游戏性特色等愿意而收获了1800条左右的差评,差评率高达92%。现在,半个来月过去,虽然有PES的情怀玩家愿意相信游戏可以在未来的更新中变好留下了一些好评,但两万多条评论中的差评依然占据了绝大多数,高达89%,成为了Steam有史以来差评率最高的游戏之一。
尽管如此,著名的日本游戏媒体Fami通还是在10月第一周给《eFootball》打出了9/8/9/8共计34分的高分,与同期的《密特罗德(银河战士)》系列新作《密特罗德:生存恐惧》同分......虽然说新《密特罗德》并没有达到很多系列老粉的期望,但综合来说仍是一部十分出色的横版游戏,并没有辜负这个IP一直以来的名号,与差评如潮的《eFootball》同分,实在是让玩家们大跌眼镜。不过说起来,似乎Fami通的评分一直以来就不太被玩家们信任,以至于有了“塞钱通”的外号别称,这一回为这样一款众多玩家打出差评的作品给出这样的分数,真是,放弃治疗了啊。
媒体评分究竟有没有参考价值,有多大参考价值?这是玩家们多年以来一直争论的话题。现在越来越多的玩家对于媒体评分有了诸如“低分信媒体,高分信自己”这样的一套方法论,或是干脆就不信游戏媒体评分,不过每当有某个游戏的媒体评分出现争议时,还是会有很多玩家乐于围观参与其中讨论。近些年出现过不少媒体评价良好,玩家大量差评的游戏,借此机会,就让果娘带大家来分类别回顾一下!
注:评分参考Metacritic的媒体与用户综合评分,列举具体媒体评分时仅列举受众较多的知名媒体,至于像Fami通这样的......就不单独列举了,黑历史有点太多。
1.媒体高评分玩家打差评的重灾区:年货体育游戏
代表游戏:《FIFA》系列、《麦登NFL》系列、《NBA 2K》系列
在打开MC网站页面之前,笔者以为《魔兽争霸3:重制版》会是榜上用户分最低的游戏,没想到......《麦登NFL》的两款游戏才是真正的垫底角色,尤其是PS4版的《麦登NFL21》,用户评分仅有0.2,相对的,多数媒体给本作打出的是中等的评价,但这样的差异还算不上特别大,毕竟几乎没有媒体给本作打出好评,只是这个0.2分着实让人印象深刻。如果要列举多数媒体好评,玩家大量差评的体育游戏,《FIFA》与《NBA2K》系列无疑更适合一些。
《FIFA21》GameSpot、TheGamer均给出8分,MC媒体综合分72,玩家打分却仅有0.8;《FIFA20》,GameSpot与VGC均给出8分,IGN7.8,玩家综合分却仅有1.2分;《NBA 2K19》,GameInformer给出9分,玩家均分却只有1.2 分......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这些年货体育游戏年年都有大批玩家购买,却很少有口碑不错的作品,即便是近两年在玩家间风评有所回转的《FIFA》系列,看上去也十分依靠同行的衬托。
体育类游戏本身就是上手门槛很高,且受众群体基数大且相对固定的一类游戏,由于题材限制,这类游戏很少有新意能够带给玩家,而游戏厂家为因为运动员/赛季变化和各类版权变动原因倾向于将游戏打造为一年一出的年货作品:让玩家每年掏一次腰包又没太多新东西,仅此一条放在别的游戏中就足以带来大量差评,更不用说这些游戏免不了BUG、操作手感变动、内购项等诸多问题。年年买一样的东西,价钱越来越高,质量搞不好还越来越差,这谁顶得住啊!可惜的是,这些喜爱足球、篮球等体育赛事的游戏玩家并没有太多选择,想玩就还是得买,这就有了这些年货体育游戏年年高销量却风评不佳的问题了。
至于为什么媒体评分普遍偏高?能拿下这些热门体育项目版权制作游戏的厂家一定都是国际大厂,背后各方利益联系也比较紧密,饭还是要恰的么!反正玩家对年货体育游戏是什么样子也都明白了。像是《环法自行车赛》也是每年都会出新作的年货游戏系列,但是有多少厂家和玩家会关心这种偏冷门项目的游戏嘛......该低分就低分了。
2.另一个重灾区,FPS年货《使命召唤》(地位几乎不可撼动的大IP)
又是一个大家十分熟悉的年货游戏,每一部随随便便就能卖出千万套的“美国CF”。
作为当今游戏界NO.1的FPS作品, 《使命召唤》系列的线上模式长期以来收到玩家们的欢迎,在大多数时候表现出色,甚至有很多只专注于线上模式不碰单人战役的《使命召唤》玩家,可一旦线上模式出现类似平衡设置不佳的极其影响游戏性的问题,玩家们的差评轰炸也会随之到来。另一方面,虽然有非常大比例的《使命召唤》玩家是只玩线上对战不碰单机战役的,但看上去玩家们在讨论《使命召唤》系列游戏时,无论优点还是缺点,都会优先从单人部分入手。动视在《使命召唤:黑色行动4》中彻底删除了单人模式引起诸多玩家的不满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可能很多玩家压根不怎么玩单人模式,但它对《使命召唤》这个IP来说,真的很重要。
放到媒体与玩家对《使命召唤》系列的评价上,最为典型的三个例子:《使命召唤》系列第八部作品,《使命召唤:现代战争3》,IGN给出了9分的高分,媒体综评78,玩家分仅有2.9;去年推出的《使命召唤:黑色行动 冷战》,媒体综评76,玩家评价仅有3.1;2019年单人战役回归作《使命召唤:现代战争》,媒体综评80,IGN8分,玩家评价仅3.4。
作为稳定的年货作品,玩家可能不会对游戏创新要素有太多要求,但真做到一成不变的份上,也实在让玩家接受不能,《使命召唤:现代战争3》就是最好的例子。对于单人模式和多人模式之间的评价问题,《使命召唤:黑色行动 冷战》和2019《使命召唤:现代战争》则是两个不错的佐证,玩家喜欢《冷战》的战役,反感其多人模式稀烂的平衡;喜欢2019《现代战争》的多人而反感其恶劣的单人流程剧本......媒体评价时却偏偏跟玩家唱了反调:《使命召唤:现代战争3》过于照搬?那我就只说它已有的内容而不去比对;《冷战》线上模式太糟糕?那我就着重说单人战役;2019《现代战争》战役剧本过于恶劣?那我就避开剧情中的要点进行评价,或者干脆只说多人。
很多大媒体总能在《使命召唤》的评价上和玩家完美的唱出反调,谁让它是最受欢迎的游戏类型中的第一大IP呢。类似的问题还可以放到《宝可梦:剑/盾》上,谁让人家是世界第一大IP呢......
3.后续运营问题:这不在我媒体的评价范畴之内哈~
典型代表:刀牌《Artifact》媒体综评76,玩家评价2.2;《战地5》媒体综评81,玩家评价2.9;2K《进化》媒体综评77,玩家评价4.3;《原神》(PC)媒体综评80,玩家评价4.0;《新世界》,媒体综评76。
这类游戏......其实并没有太多好说的,玩家与媒体间出现评价的主因在于二者体验游戏的时间是不同的。当媒体游玩《Artifact》、《进化》、《原神》这些游戏时,看到的是这些游戏中极佳的基础素质和持续运营潜力,但“潜力”并非一件已经确定的事,如果厂商后续的运营不利,实际置身其中的玩家就会获得糟糕的游戏体验。
4.氪金:这个......应该算在我媒体的评价范畴内么?
典型代表:《真人快打11》,媒体综评82,GameSpot 9,玩家评分3.2;《中土世界:战争之影》媒体综评75,玩家评价4.2
主流游戏评分媒体貌似很少将氪金要素作为打差评的主因,即使是像当初《中土世界:战争之影》这样内购要素极其离谱的作品,媒体也都是本着游戏本身做的还不错的理由给打出了好评,。也许主流游戏媒体在进行游戏评测的时候可以享受到一些又厂家提供的游戏福利,但放到玩家身上,这是一个事关腰包的大问题,并没有什么福利可言。
有趣的是,媒体几乎不会因为氪金要素打差评,但玩家也并不会因为氪金要素的改善或删除去给游戏评分更改好评,时至今日,像《中土世界:战争之影》、2017《星球大战:前线2》内遭人诟病的氪金内容早已被删除,而MC网站上的玩家分依然保持在低位——是这些游戏即便删除了氪金要素也无法让大部分玩家满意么?看上去不是的,Steam平台上这两部作品的评价已经是“特别好评”的级别,看起来这类设计微交易/运营等要素的游戏还是看一线玩家的评价更为可靠。
5.性能与优化问题:基本没有评分照顾到中低配玩家的体验
典型代表:《死亡循环》,媒体综评88,IGN/GameSpot双满分,玩家评分4.7
优化与配置,又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这个时候似乎就显现出主机版游戏的好处:至少玩家与媒体间的游戏性能不会出现差异。在PC平台,玩家间的设备性能高低不齐,尤其是近两年数字货币矿潮的冲击下,能够配出高配PC的玩家就又变得更加稀少,媒体评测时又会尽量把机器配置拉高,这确实是不太公平。
对于类似媒体高分,玩家低分的例子,其实还有很多,但并不是每一个例子都方便归类来说。
有些例子比较复杂且不便于展开,如《最后生还者2》、《街霸5》等;有些游戏可以大致分析出原因但如果单独分类就又显得有些零碎,如《龙腾世纪2》《PUBG》等……这里就将讨论的空间留给各位玩家,大家对于这样的现象还有哪些值得分享的游戏,还有哪些想要分享的趣事呢?
暂无关于此日志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