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long
假如身患不治之症命不久矣,你会接受人体改造继续求生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想必每个人都不尽相同,但不管你的选择是什么。人类史上第一位赛博格彼得·斯科特-摩根(Peter Scott-Morgan)已经于 2022 年 6 月 15 日逝世,享年 64 岁。
哪位说了,这条新闻我看懂了有人逝世,但这赛博格是什么?和赛博朋克有啥关系吗?这云山雾罩的元宇宙还没炒完,又来新词了?
先别着急,赛博格说起来并不复杂,如果目前大热的元宇宙还处于概念阶段,那么同样源自科幻作品的赛博格则已经开始切实影响我们的现实生活。你可以把它大致看做改造人、机械化人、生化人等等科幻作品中常见新人类的统称,写作 Cyborg,它的定义就是指有机体与生物机电一体化,那些无机物所构成的机器部件或器官会成为身体的一部分,这类生物就被称为赛博格。
可以说赛博格是科技进步的产物,关系到每个人类的未来,甚至与现代医学相比也没有什么特别或不同。在当今时代,人类已经与技术如此紧密地交织在一起,以至于很难分清两者之间的界限是什么。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和依赖某种形式的技术,赛博格无外乎就是技术呈现方式的一种而已。还记得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吗?如果你给出了肯定的答案,那么你就会成为一位赛博格。
好了,言归正传,让我们开始今天的故事。
彼得·斯科特-摩根在成为赛博格之前,人生比平常人要幸运得多。1958 年 4 月 19 日英国伦敦的旺兹沃思区,小彼得呱呱坠地,命运女神的眷顾为他提供了相对殷实的家境。幸福的童年时光中,小彼得展现了异于常人的求知欲,他将知识视为自己精神花园,超越年龄层的阅读经历为未来的求学生涯打下了坚实基础。
时间继续向前推进,一转眼彼得已经出落成一位科学家气质浓厚大小伙子。尽管年少时的经历不同寻常,但他却是一位很符合“腐国传统”的同性恋者。1979 年彼得和丈夫弗朗西斯结为夫妇,并在英国正式允许同性伴侣登记之后的 2005 年 12 月 21 日进入民事伴侣关系。虽然因为这个身份他在学校和工作中都受到过歧视,但是彼得仍然乐观地看待着世界和未来。
他在自传《彼得2.0》中回忆道:“1983年的芝加哥,当时我是一名博士生,当着一千名代表在机器人学研讨会上发表了讲话。那时的我乐观得惊人。我还清楚地记得看到一种激动人心的未来在向我招手时的那种感觉。我坚信,只要我们足够聪明,足够勇敢,足够擅长各种尖端技术,不管前方命运如何,我们都能改写未来,改变世界。”于是在 1984 年他出版了第一本书《机器人革命》,其中已经展现了他这些年的学习成果,1986 年时他取得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计算科学学士学位和博士学位,这是英国大学机器人系授予的第一个博士学位。
随后的几年里,彼得深入着自己的研究,不仅在机器人领域他的技术被广泛应用,他还撰写了关于社会系统的行为及其风险的研究,发表了对世界经济和国际社会行为方式的分析,以及解决出现的问题的方法。这个阶段他的著作包括《不成文的游戏规则》(1994 年)和《我们全球未来的现实》《全球危机的现实》(2012 年)。然而年轻时候一切显赫与风光似乎都被命运标注了价格,彼得的顺遂于 2017 年戛然而止。
2017 年 59 岁的彼得·斯科特-摩根被诊断患有肌萎缩侧索硬化(MND),这种疾病至今仍无法确定病因,但却伴随着四肢肌肉进行性萎缩、无力、吞咽和讲话困难等严重的并发症,最终会导致呼吸衰竭而死,现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斯蒂芬·威廉·霍金就是该病患者。这个病现阶段在医学领域就是不治之症,医生给出的预测更是让彼得绝望,或许他只剩下 2 年的寿命了……
不过显然我们不能低估人类的可能性,时间一晃来到 2019 底,彼得虽然饱受病痛折磨,但他仍然坚强的活着。或许是由于他本身就是机器人领域的专家学者,又或许仅仅是因为自己撑过了所谓的“剩余寿命”,彼得终于做出了那个决定,他要想办法延长自身的寿命。
“我将不断进化,作为人类的我已经死去,未来我将以‘赛博格’电子人的身份继续活下去。”这是彼得·斯科特-摩根决定成为赛博格之时的豪言壮语,随后他便接受了一系列的手术,其中包括全喉切除术、激光眼科手术、大脑神经与 AI连接的手术等等。在彼得的职业生涯中,他与政府机构、银行和大公司关系密切,这使得他能接触到许多前沿科学,他一直在利用这一优势与前沿技术专家合作,为这一天的到来做准备。
最终那个曾经被病痛折磨到无法行动的彼得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彼得2.0”。2.0 版本的他能够使用眼动追踪技术操作电脑,这意味着他可以控制自己的轮椅、电子床和一个提升机来帮助自己移动。除此之外,彼得2.0还打算制造一个非常逼真的模拟头部,这能实现 AI 与大脑神经互相连接,是一个类似于《阿凡达》里的大脑互动装置。一切准备就绪之后,为了避免唾液进入肺部的风险,他接受了全喉切除术,这意味着彼得永远失去了自己声音,为此他创造了一个脸部头像系统和语音合成系统,可以做出表情以帮助他传递情感。
尽管手术和改造的风险重重,但显然彼得并没有任何畏惧与担心。术后的彼得 2.0 很开心自己的转变,他曾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中表示:“我的一切几乎都将不可逆转地改变,我现有的五种感官会得到增强。但更重要的是,我大脑的一部分,以及我所有的外部形象,将很快变成电子的、机械的——我将变成全世界第一个赛博格。”彼得的故事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英国电视四台将他的经历拍摄成为纪录片《彼得:人类赛博格的诞生》。
随后的几年里,彼得 2.0 一直在尝试继续身体改造与进化,在自传《彼得2.0》中还提及了彼得 3.0 版本的诸多可能与畅想。不过更令人动容的是,成为赛博格的彼得 2.0 仍然保持了人类的情感,哪怕自身饱受病痛折磨也没有忘记散播爱意。他与爱人弗朗西斯一起建立了基金会,旨在利用高科技技术改善那些身体或精神有缺陷的人们的生活。
彼得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赛博格改造不再是束之高阁的技术,越来越多有需要的人能够和他一样,只要自己没有放弃生的愿望,那么就能活下去。他说:“患病没有让我屈服,感谢科技,我将能一如既往地传达自身的情感、表达个性。我能伸出手去接触我爱的人。相信我,彼得 2.0 不会是唯一一个赛博格。”
后面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本应”死于 2019 年的彼得,最终活到了2022 年 6 月 15 日,享年64岁,让这段故事暂时落下了帷幕。关于彼得 2.0 可以讨论的问题有太多太多,比如著名哲学问题“忒修斯之船”,一艘船的木头被逐渐替换,那么当所有的木头都不再是原来的木头时,这艘船还是原来的那艘船吗?比如当人类的大脑与 AI 相连思想控制权应该如何归属?究竟是谁在主导身体?又或者……写下这篇文章的我并非相关学者,所以我的看法显然不是什么指导意见,不过还是放在下面,希望能够抛砖引玉,期待在评论区看到大家的见解。
首先,彼得 2.0 版本中彼得·斯科特-摩根并没有失去对自身的控制权,他身上那些机械部件并没有拥有和人一样的意志。以身心二元论的角度来说,人类复杂的心理活动实质上就是大脑的物理运动的产物,心理状态就是大脑神经系统的状态。所以我们不必担心赛博格化之后自己人格的归属权,哪怕最终传说中的彼得 3.0 是缸中之脑的样貌,我也认为“船”还是原本那艘。
其次,人的本质是由他的社会关系决定,无论彼得将自己更新到什么版本,他仍然是作者、机器人专家、弗朗西斯的爱人……现实中的人们仍会以彼得·斯科特-摩根对他进行认知,所以这些进化实际上只是一段治疗的过程。科学技术的进步让赛博格更像是一种“现代医学”,而非科幻小说中技术中人的主体性遭受到机械入侵的样貌。正如历史上那些印象派画家们骄傲地宣称“人面对自然,应当勇敢”一样,彼得的决定和行为更像是一场面向未来人类的社会实验,当我们对科技和自然的掌控程度越来越高时,如何利用知识掌控自己改善生活就变得格外重要。
最后的最后,我想说从彼得·斯科特-摩根到彼得 2.0 ,他成为了全世界第一个赛博格,但更重要的是他展现了人类最重要的那些美好品质。在对待自己的生命时,他非常坚定地选择活着。我甚至无法设身处地得幻想如果是自己会怎么做,这种勇敢简直难以想象。而对待他人彼得更是真诚与坦然,健康时他丝毫没有掩饰自己对同性恋人的爱,哪怕这会影响自己的工作和交际。进化到彼得 2.0 版本之后,他也没有因为病痛放弃爱的权利,甚至还建立基金会将爱意传播到更远的地方。彼得的故事是关于科技的故事,更是关于勇气、希望与爱的故事,而我想做的就是将这段故事传递给你,然后再由你继续传递下去……
好啦,那今天就聊到这里。不知道你如何看待赛博格与人体进化呢?希望在评论区看到大家的分享和交流。如果觉得我们做的不错,可以点赞关注。当然,也欢迎提出意见和建议,让我们下篇文章再见。啵啵~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作者删除)
暂无关于此日志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