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不同的冬天》是一款滚轴类多人合作解密游戏,讲述了一对朋友离家出走,踏上寻找远方之路的故事。游戏通过倒叙和合作玩法逐渐揭示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本文将概括分析游戏中玩家之间的合作互动如何成为强化故事塑造的手段。
(本文涉及较多剧透)
故事内容梗概
故事开篇,主人公在现实中回忆往事。幼时,他与一位伙伴闲聊时对市长雕像不满,于是两人决定离家出走,踏上摧毁市长雕像的旅程。在途中,他们遇到一只眼球怪物和死去的鹿后,进入了不同的世界视角。
旅程中,他们遇到了一对急切寻找孩子的夫妇、一位自私自利的精神病猎人和一位离家出走的孩子。夫妇之间经常争吵,在育儿观念上存在矛盾;猎人因亲人去世而精神失常,疯狂捕猎,用猎物肢体拼凑亲人的模样;孩子小春因父母时常争吵而离家出走。
在旅途最后,主人公与伙伴回到原世界,再次遇见眼球怪物。二人合力击退怪物后,发现怪物就是小春。游戏最终回到现实时间,主人公感慨往事之离奇与友谊之珍贵。
琐碎叙事
#1 倒叙手法回溯
玩家首先被拉入现实中主人公对于现状与回忆的思考,而后通过倒叙手法,游戏向玩家揭示二人离家出走的起因与旅程。这些揭示涉及情感变化、背景故事及重要发现。
#2 叙事与游戏交替
游戏采用叙事与游戏交替进行的形式,游戏开始于朋友离家出走的现实故事。随后,玩家进入游戏部分。通过完成解谜推动故事发展。每完成一段游戏,玩家便会进入新的叙事部分,逐步揭示更多的背景和秘密。使玩家既能享受互动性,又能深入理解故事和人物动机。
文化跨越——《银河铁道之夜》
《银河铁道之夜》—宫泽贤治/图片:网络
游戏开篇提及主人公对于《银河铁道之夜》的感悟,实际上,游戏主体剧情就如同该书剧情的改写,一定程度上能够使阅读过该书的玩家与游戏剧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二者的主题都是对于友情的诠释,并且旅途中充满了奇人轶事。
原书中,主人公乔班尼和朋友柯贝内拉在梦中经历了许多怪事,情节看似虚幻。然而,当乔班尼醒来时,却发现柯贝内拉已经不幸溺水身亡。在游戏中,两位玩家在遇到眼球怪物时面临“谁走谁留”的抉择。无论玩家选择如何,最终两人都会携手对抗怪物,并一同返回,呈现出一个改写后的美好结局。
互动与沉浸
前文中提及了在游戏进行过程中并无叙事穿插,但是实际游戏的互动能够深化玩家对于故事内容的理解。
#1 双视角展开
游戏中会以两种不同的视角展开游戏,一人机械视角,一人动物视角。
游戏中同场景下,双方视角不同
游戏主体故事较为古怪与黑暗。游戏中机械视角一切物体都显得比较压抑、无趣,各种不同的机械组成了游戏的画面。而动物视角中则以一种反差化来表现故事的离奇,主画面为可爱的动物与明亮的色彩表现,给人以一种温馨感。但是游戏流程中你会看到惨死的动物与骨骼脱离肉体移动等此类较为血腥与反常的事物,反倒会突出其怪诞的叙事基调。
#2 基于不同视角实现的差异性合作交流
“差异性合作交流”指的是在游戏中,需要通过二人在不同场景下的交流与合作来实现游戏进程的推进。
图中场景需要一人描述出前方机关对应图案的情况下,另一人踩下对应的机关来帮助前者前进
在游戏中,存在着许多策略性的关卡,需要玩家之间频繁的交流来描述出两人所处的不同环境。在实际关卡中,两位玩家会面临不同的任务分配。例如,一位玩家负责探索和信息收集,而另一个玩家则专注于进行移动与物品交互操作。通过玩家之间的实时交流,两人能各自分享各自的发现与策略,从而合力客服挑战。此外,在同场景情况下,游戏中通过设置信息不对称来增加交流的复杂性。例如,某些信息可能只对特定角色可见,促使玩家之间进行讨论和推理,提高玩家的参与感与互动性。
图中两位玩家位于同一场景下,动物视角存在水域,无法正常通行
米哈伊尔·巴赫金(Mikhail Bakhtin)对于“复调理论“(Polyphony Theory)的认知为——在同一文本或叙事中,不同角色的观点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动态的对话。在这一理论中存在着“身份与他者”的概念,即在多声部叙事中,角色的身份往往通过对话和冲突来塑造。巴赫金的“他者”概念强调了不同文化与认知环境下的角色通过与其它文化互动来理解自身身份。文中的兄弟二人也即是如此,通过不同环境下的交流与合作来了解相互所处的境况,进而使得叙事更具复杂性与深度。
总结
游戏流程始于列车之思考,亦终于列车上的思考,整体故事给人以一种如梦般的塑造体验。此文是笔者在个人与好友一同游玩后的有感而发所写,也推荐对于合作类解密感兴趣的玩家去体验《不同的冬天》。
真巧,最近刚读了劳特利奇哲学经典导读系列的《导读巴赫金》……
第六章《对话主义》借着评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讲解了所谓的“文学复调”。一句话概括,复调文学就是对话主义的文学。不只是作者和“读者”的对话,也是作者多个内部自我的对话(互撕)。感觉嘛,他的这个所谓的“文学复调”,其实就是为陀氏量身订造的概念。因为,那个时代,陀氏是唯一的一个能写复调小说的作家……
“第二人称文学”或者说“对话体”,最近挺红的;我也正在尝试用那种方式(体裁)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