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初始之部 Shamoon
我在初始之部的朋友们约我写第二弹,题目竟然是《柴可夫斯基》,我心想,这不是要一个文学家、考据个几年、然后写本书的节奏么?于是表示大义凛然——你想怎样就怎样吧!——终于在京城的这个雨夜,我又能一边玩着胖桃赚翻天,一边听着那里面向John Williams致敬的音乐,一边为不用写整整一弹Pyotr Ilyich Tchaikovsky窃喜,一边想起船歌美丽的旋律来。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与他的钢琴小品集《四季》 |
这首g小调的船歌,是Tchaikovsky钢琴小品集《四季》中的【六月】,旋律侬侬绻绻、忧思荡漾,是为阿•普列谢耶夫的诗所写,“走向河岸——那里的波涛将喷溅到你的脚跟, 神秘的忧郁的星星会照耀着我们”,夜色如水、星空寂寥……而西历六月,亦是中历浅夏,所谓红藕香残、独上兰舟,说的不也是等待云中锦书来时,等到雁字已归、月满西楼的一缕惆怅、一点闲愁。于是,时有发生的,或许中西方的思绪在此不期而遇、不谋而合。
而Tchaikovsky的情绪,或许更如周杰伦在《琴伤》中所写的歌词【你泪花了妆,不舍全写在脸上】,情绪如写在脸上那般清晰,我却总是窥探不到情绪背后的那个人。他伤感,却不知为了失恋还是朋友;他壮阔,却不知为了风景还是豪情;这与贝多芬的雄壮背后有一个英雄不同,与勃拉姆斯的愉悦背后是温暖感怀亦不似;而以他为代表的整个俄罗斯音乐,都有类似的特征——拥有各种纯美的美感,却难以洞悉美从何渊源而来。
然并卵。
我们只需要跟从自己的内心,喜欢便是喜欢,便是喜欢。
船歌这种体裁起初源自民间音乐, 表现了威尼斯狭长小船贡多拉的船夫在划船时的动作,通常是6/8拍的中板,节奏舒缓,旋律悠长绵延,婉婉道来。
而此时窗外的雨声渐歇,我兴起,在收藏里寻觅船歌,出现了霍夫曼的故事中著名的女声二重唱,和肖邦的钢琴音乐。
Elina Garanca演唱的奥芬巴赫作品《船歌》 |
宁静的竖琴,引出美丽的女声,寻寻觅觅幽幽涣涣,脉脉依依鲽鲽鹣鹣,低沉有力的女中音是在下至爱,Elina Garanca深深说服了我,尽管女高音略逊一筹,然而重唱音色极美,和乐队一起营造着令人身心愉悦的音响,我不禁感谢初始之部的朋友们,能得浮生此时,悦享聆听,又是如此美妙的船歌,真是不可多得。
电影《美丽人生》 |
尽管未完成,霍夫曼的故事仍是奥芬巴赫的歌剧代表作,这是一部骨骼清奇的作品,故事特异、乐思丰富;然而,真正让更多的人知道这首《船歌》的,仍然要数电影《美丽人生》了!男主角追求女主角时,一起在音乐厅的幽默小桥段,舞台上演的便是【船歌】——记得在下某位闺蜜大人十分钟情这首,电影结束后过了数月,某次从谁家窗外听到了这首,竟然颇为感怀,要是真成了金玉良缘……那就叫无巧不成书了哈哈!
肖邦《船歌》 |
最后,仍然不忘提起肖邦的Barcarolle,写在不多见的升F大调上,使用难以驾驭的12/8拍,点缀他代表性的绵长的装饰音,又以体现波光粼粼的旋律最为有名;尽管这种体裁简洁,但肖邦仍然遵从内心的复杂情绪,创造交错的织体,然而这一曲却实在是尽善尽美。Argerich每次演绎这首,都能深深吸引我,对我而言这是肖邦作品中属于她的那一首,她以独有的热情方式,表达了她对肖邦作品中如此不隐晦阴暗的一首重要的敬意。
Tchaikovsky的音乐在中国,与国人的共鸣和影响或许比其他西方国家更加普遍和深远,这可能与我们国家在音乐启蒙、专业培养教育方面,很长一段时间大量借鉴了俄罗斯的经验有关。不知有多少人,从小就很熟悉如【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般的典型俄罗斯音乐,这种曲调与和声或许早已在人们心中种下了亲和力,导致中国人对俄罗斯派别的宠爱,常常是情有独钟。顺便一提的是,我们的音乐教育,也秉承了俄罗斯派的严谨和强压——虽然我使用了如此浓重的词汇,但我个人认为这样的教育体系是强有力的,它不仅培养过Jascha Heifetz这样亘古不朽的大师,也扶植了Hilary Hahn(Hahn美女17岁之前的启蒙老师是俄罗斯人)、王羽佳这样今时今日的新星,可谓是天才的摇篮……
最后,不忘衷心期待初始之部的朋友们带来的惊喜,等待你们对船歌的美妙改编!
附:本文已经作者开发团队授权转载
暂无关于此日志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