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内大型企业
当时校招时就是专业的大热门,给的薪水也是很高的,虽然不了解实际工作强度,但应该不是不可持续的工作。不过招聘门槛还是很高的,当时笔试还是偏实际编程经验和算法难题的比较多,因为被刷了所以也不知道面试是什么样的。社招还没有试过,不知道靠游戏阅历和方案设计经验能不能“忽悠”到HR们。
但其实大规模手游产品还是玩的比较少,一般是了解游戏的战斗机制之后就退坑,不会在收集和闯关上花很多时间。所以,初步感觉是游戏架构本身不是很复杂,数值和画面是重点,而这些并不是自己能够发挥的方面。即使能够承担架构工作,可能为了稳妥也会借鉴更多创新更少(其实LOL的自走棋还比较创新,毕竟六角形棋盘的技能和数值为了适应新的战术会需要重新设计),讨厌想法被否决的感觉。
了解到的,其实大公司还是有一些实验游戏团队的,有的产品虽然也是容易宣传过度内容不足,但还是能感觉到跳跃的想法的。希望在更多的城市拓展这些团队吧。
2、二线公司
印象中大多数都是压榨明显、成品质量差的。可能因为其本身的投资就来自各类短线投资,而不是像大型集团那样可以慢慢培养团队和品牌。当然有些可能也会成为明天的大型企业,但这要求创始人既有情怀又会经营,贸然参与收购其实对发展很有影响。
但其实这类公司对新玩法、IP跨界等创新还是很欢迎的,毕竟这两种方式稍作宣传都可以吸引流量,在留存成为问题之前会是不错的头彩。由于用户基数相对小一些,需要更多运营力量去保证客户留存,这可能会改变公司构成。
二线公司其实是危机感最强的。其实工作强度的变化是其次,更为担心的是着眼点的变化。如果一切为吸金服务,就会将游戏的成就感由游戏水平的进步变成充值的量化。量化不是好词,因为如果感受如果被预期到就会感受不到。所以初心不能忘啊,不然就会失去最初发迹时的核心竞争力。
只要有认识的人,这类公司还是比较容易进的。经历过面试,其实他们对手游之外的游戏也都很了解,只是作为一个公司、一个靠屈指可数的拳头产品打市场的公司,不得不专心做一件事。代入场景、认真做事,其实并不难。然而,看到成品游戏的受众还是要思考:这是自己心里想做的游戏吗?
3、新兴独立团队
其实在国内看来,独立游戏就是烧钱,而且是真正考验情怀的烧钱。不要说波兰蠢驴,不要说Jonathan Blow,既然在国内市场,既然面对用户现状,就要想办法因地制宜,如何扬长避短。其实创始人站出来概率非常小,首先要有很多钱,然后是需要对游戏真的有情怀,而且还要有市场眼光,毕竟不是真想看钱都打水漂。所以看到老e发家了能想到做游戏,真的很感动。
独立游戏永远有新玩法。就连上班的经历都能做成模拟器(模拟类游戏满足了玩家的好奇心,但不要指望学到真的工作技能),经历过的感情能做成故事驱动型游戏(某avg作者:其实我没谈过恋爱),读过的任何一本书都可能产生启示。画面风格就量力而为,现在的高级编程语言和可视化蓝图让实现游戏逻辑越来越直观了。给个4x4像素的限制也可以出一期GameJam吧。
独立游戏其实也有很多声援力量。索尼的中国之星计划(虽然据说PS5又要无视独立游戏了,真是忘了当年E3上PS4发布时游戏数量都谁给撑的场子),NS上独立游戏可以说是飞扬跋扈的售价,Epic公司对买断独立游戏的预付费支持。但国内开发者能享受到的,还是少。开发不遂意,需要二期投资的时候,割肉的快感不是每个投资人能够承受的。如果没有情怀,为什么我不去别的行业呢?
受众的内容还是等等再说吧,很复杂,而且就目前各大流量平台上的喧嚣程度,很难看清楚实际有多少人在活跃。
4.说点实际的
游戏开发者也是人。也需要工作上的归属感和社会地位上的安全感。虽说做游戏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但如果生活本身的境况很影响创作心情,怕不是会变成《va11ha11a》那样的托孤式开发(还好第一炮打响了)。说到底,游戏的出发点应该是“希望别人更立体地感受自己的感受”。
社会在进步,但一些成见是依旧的。不同年代的人对游戏有不同的想法。这会造成一些误解和禁区。而如果工作上的人群依旧是办公室政治为主旋律,那么工作效率会雪上加霜。传统的招聘与实际的需求呈现出一种动态的互补关系,但实际的同事之间相处又是另一回事。也许短期的同事关系才是最常见的,但跳槽本身是对生活有影响的,尤其是成家之后的“年轻”人——虽然他们已经并不年轻了,在毕加索画展设立专属语音导游功能的蔡徐坤也是98年的了。
游戏公司的大小不同,但是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公司文化。想象大家在午休时一起玩大乱斗,但如果制作的游戏与此完全无关的话也不会成为公司文化提倡的活动。茶水间、零食、就餐问题,看似是很容易实现的细节,却可以让人在本能上产生排斥或归属感。当然,这些必须考虑由公司规模造成的投入回报比……但其实,公司文化反而应该是一个更实际的愿景,要表达什么,而不是要做什么产品,往往更能调动工作积极性。想象ustwo只有两个人就能达到的高度。但还是好遥远啊。
感受很深,表达也很有条理,我只想补充一件事,觉得不管在哪里混,或者说在什么环境下奋斗,终究是在作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