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我第一个读书笔记系列是博尔赫斯的《诗艺》,其实我最开始阅读的是卡尔维诺的《美国讲稿》(又名《新千年文学备忘录》),当然还有一些教(电影)剧本写作的书,只是为了学习写作。之后,教剧本写作的书我觉得都太雷同,满足不了我的野心/虚荣,就找了一些教写文学的书籍,例如博尔赫斯的《诗艺》,卡尔维诺的《美国讲稿》,略萨的《写给一个青年小说家的信》,主要是这三本,其他要么是没印象,要么是太厚了没敢看。
这次撰写《美国讲稿》的笔记也不是我的初衷,本想选本更简单的,阴差阳错/机缘巧合下还是选了这本。一开始之所以不选的原因是这本书太难了,虽说这是卡尔维诺为哈佛大学诺顿讲座(博尔赫斯的《诗艺》也是这个讲座)的稿子,会照顾到听众,但以我的知识储备真的不能领悟到他想传达的深意,犹如一个普通音乐爱好者去听音乐家的创作历程分享,不能说一点启迪都没有,只是要想与他产生一个平等的交流,那是不可能的。
最开始时,我没有读过卡尔维诺的多少作品,读起来不觉明历,自以为读懂一两个精妙的句子或片段。现在,我基本上看完了卡尔维诺的作品,总算对他分享的一些心得与感悟有些许共鸣,而至于他引用的文学材料我还所知甚少,还是不能掌握到他演讲的脉络。等到我熟知他所举出的例子与材料(这与诗歌不同,小说你不读到最后是很难领会作者想要传达的意图的;而且诗歌的情感往往更为直白真挚,普通人领悟起来隔阂更少),再针对他演讲的主题能够补充自己的见解与材料时,这应该算是基本看懂了。最后,若是我坚持写作有足够长的时间,或许就能回应卡尔维诺的问题,与他一起探讨写作的迷思与困惑,到那时才能称得上真正的看懂吧。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闲,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闲,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闲,〔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史记·孔子世家》
作品简介
卡尔维诺1923年10月15日生于古巴,1985年9月19日在意大利的佩斯卡拉去世,就在他出发演讲之际,这部作品算是他的遗稿,原定的六讲他只写了五讲,而他原本计划是八讲,分别探讨他觉得未来千禧年之后文学的八个重要命题:轻逸、速度、精确、形象鲜明、内容鲜明、连贯、未知、开头与结尾。可以看到后面三讲是不确定的(一般卡尔维诺在正式出版前会再精修,现在只有手稿),所以我总是不免会想“真可惜啊,对于一个作家而言60来岁算是年轻的了,往往正是写作巅峰的年纪(一般作家写出代表作只有两个时候,少年与老年),连八篇演讲都没有写完就溘然长逝了”,可我又会转念一想“作家留给世人最好的礼物是他的作品,而不是他的演讲,我想卡尔维诺要告诉我们的东西都蕴藏在他的作品中了。这样看,我们不是应该感到庆幸才对么”,庆幸20世纪诞生了这么一位作家,告诉我们世界的想象与想象的世界竟可以如此美妙。
我读的版本是萧天佑的译作,除此之外我还读过黄灿然的版本(可惜现在手头上没有,不然可以再对比一下),黄灿然翻译过很多作品,评价褒贬不一。不管怎样,多个版本,总是好的。但愿到时有机会再比对一下吧(希望有懂意大利语的朋友分享一下感悟233)。
笔记声明
由于本人能力有限,因此我不会像《诗艺》笔记那般梳理演讲的脉络(我总是寻找新的形式,新的结构),而是会把卡尔维诺引用的材料分享出来(我不知道那是什么字体,小号宋体还是楷体?),当然我也会补充一些材料或感悟,如有灵感的话。卡尔维诺能从那些材料中发掘到自己的宝藏,那么不知道我和屏幕前的你又会有什么发现呢?
作者前言
我现在手上这个版本没有卡尔维诺亲自撰写的前言,只好复制一个繁体版的过来,来源见此http://www.ruanyifeng.com/calvino/2007/08/memos_preface.html。其中卡尔维诺谈到“文学的信心”与“千禧年后文学的命运”,如今来到命运多舛的2020年,我却没有他的乐观,我不知道今天的人对待书籍与文学是什么态度,甚至连有没有态度也尚未可知。
现在是一九八五年,我们和下一轮千福年之间只剩十五年的时光。在此刻,我并不觉得新纪元的逼近会引起什么特别的情绪波动。我并不想在这里讨论未来学,而是要谈文学。目前这一轮即将终了的太平盛世,见证了西方现代语言的诞生与发展,文学的发展则探勘了这些语言在表现、认知、想象等方面的可能性。这也是书籍的千福年,在这一千年中,书籍以我们目前熟悉的形式出现。我们常纳闷,文学和书籍在所谓的后工业科技时代会有什么下场——这样的关注,或许就是一个征兆,表示目前这个太平盛世即将结束。我并不太喜欢沉溺于这种揣测。我对文学的未来有信心,因为我知道有些东西是唯独文学才能提供给我们的。因此,我希望把这些演讲投注于我衷心认同的某些价值、性质,或文学特性,设法从下一轮太平盛世的视野来看待。
文稿说明
不过我手上的版本却收录了卡尔维诺之妻埃斯特·卡尔维诺的文稿说明,其中介绍了美国讲稿的一些细节。
1984年6月6日,哈佛大学正式邀请卡尔维诺主讲诺顿诗论,亦即在一个学年内在马萨诸塞州剑桥市哈佛大学举行六次讲座(卡尔维诺的课程安排在1985年到1986学年内)。诗论这个词在这里是指各种形式的诗学的交际——文学的、音乐的或绘画的。选题由自己决定。这倒是卡尔维诺的第一个难题,因为他深信文艺创作中命题是非常重要的。当他选定自己要讲的题目(2000年以后的文学应该保存哪些价值观)以后,便全力以赴地着手准备讲稿。 有一天他对我说,他的想法和材料至少要写八讲,而不是规定的必须写的六讲。这些想法死死纠缠着他。我知道他第八讲的题目是论(小说的)开头与结尾,但至今未找到这篇讲稿,只有他的一些笔记。 要动身去美国时,他的六篇讲稿只写好了五篇,尚无第六讲。我知道的是,第六讲的题目是“连贯”,讲赫尔曼·麦尔维尔的《代笔者巴特贝》。他准备到哈佛大学后再写这篇讲稿。当然那几篇也是卡尔维诺准备到哈佛大学以后再讲的,付印之前他肯定还会做些修改。我想他不会再做重大修改。我见他的初稿与定稿之间的差异仅仅反映在结构上,内容上并无差异。 这本书是根据他的打字稿排印的。将来也许有一天(不知何时)会出版他手稿的评注版本。我在这本书中保留了他用英文写的一切字句,同样我也保留了他用其他外语引用的原文段落。 现在我要说明一下最难办的一个问题:书名。 卡尔维诺留下这本书,没有意大利语书名。他给这本书起了个英文书名《未来千年的六篇备忘录》,这就是这本书的英文书名。现在无法知道他会给这本书起个什么意大利语书名。我最终选择了《美国讲稿》,那是因为卡尔维诺去世的那个夏天,彼埃特罗·契塔蒂上午经常来看他,见面时第一个问题总是问他:美国讲稿怎么样了?而且还和他谈论美国讲稿的一些问题。 我知道,这并非一个充分的理由。同时我也知道,卡尔维诺喜欢给他的作品起个各种语言都能通用的书名。“帕洛马尔”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才选用的。我认为“未来千年”一定会成为这本书的意大利语书名的一部分,因为他在为英文版选择书名时,其他的词都变更过,而“未来千年”这几个字却始终未变。因此,我在本书中的书名中也保留了这几个字。 还要补充一点。本书的打字稿非常整齐地放在他的写字台上,每篇讲稿都放在一个透明的塑料夹里,然后一起收在一个硬夹子里,随时可以收进行李箱里带走。 诺顿诗论讲座起始于1926年,由重要人物作讲座,先后作过讲座的有:T.S.艾略特,I.斯特拉文斯基,J.L.博尔赫斯,N.弗莱,O.帕斯,等等。这是首次邀请一位意大利作家去主讲。 我想在这里感谢康斯坦茨大学的L.马里革蒂先生,他非常了解卡尔维诺的作品与思想,还要感谢康斯坦茨大学的A.科赫女士给予我们帮助。
看不见的城市
嗯……考虑有些人可能没读过卡尔维诺的作品,我这里放一个他最负盛名的作品的片断,大家可以欣赏一下(不过中文是我自己翻译的,其他译本见此:https://www.douban.com/note/577669259/?from=tag)
When a man rides a long time through wild regions he feels the desire for a city.Finally he comes to Isidora, a city where the buildings have spiral staircases encrusted with spiral seashells, where perfect telescopes and violins are made, where the foreigner hesitating between two women always encounters a third, where cockfights degenerate into bloody brawls among the bettors.He was thinking of all these things when he desired a city. Isidora, therefore, is the city of his dreams: with one difference.The dreamed-of city contained him as a young man; he arrives at Isidora in his old age. In the square there is the wall where the old men sit and watch the young go by; he is seated in a row with them.Desires are already memories. 一个人在野地里骑行久了便会渴望城市。终于,他来到了伊斯朵拉,那里的建筑物有着镶满了精美贝壳的楼梯,那里出产完美无瑕的望远镜与小提琴,那里的客人夹在两个女人中间时总会遇见第三个,那里的赌徒斗鸡时总会打架见血。当他渴望一座城市时,他总是想到这一切。因此,伊斯朵拉,正是他梦中之城(梦想中的城市):只有一点不同。在梦中他正值年少,到达伊斯朵拉时他已老去。广场上,老人们坐在一面墙的墙下,看着年轻人走过。他与老人并排坐在一起。欲望已成回忆。
打个广告
最后的最后,打个毫无关联的广告,我一个朋友的大学四年vlog混剪,她说发出来没人点赞有点失落,我也能理解,虽说作品一开始是为自己写的,但既然发布出来了,自然是希望多点人关注啦。所以,读到这里的你也不介意再动动手指吧~谢谢啦~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MV41167yJ
暂无关于此日志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