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方程 2022-10-14

    画师们的这种“被取代”焦虑很有意思。我从未在文学中见过专门针对这种痛苦的刻画,陀思妥耶夫斯基写的是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对人的异化,太宰治写的是价值崩坏时代人无处容身的恐怖,余华写的是宏大叙事对孤立个体的碾压和个体的挣扎,村上春树写的是漂流在世界之外的人的孤独……总的说,这种焦虑在文学里仿佛不曾存在一样。AI作图引起了这么大争议,让我感到很惊讶和困惑。

    “被取代”之所以引起这么大的焦虑、恐怖与痛苦,我猜,背后的原因是人的物化 / 商品化?

    现代人的存在意义就是他对社会对他人产生的价值、影响、作用的总和。一个人活在世上,如果任何人都不知道他的存在,也没有人愿意在乎他的存在,那他就是社会的无关变量,就等同于不存在。就是说,“不鸣不飞的鸟就是不存在的鸟”。

    汉娜·阿伦特在《人的境况》里有讨论过这个问题来着。在阿伦特的观点中,画师和商人、资本家同类,属于“工作人”,就是把技能视为资本、将价值等同存在意义,总是在不断追求更高、更多、更强的那一类人。在那个时代,人类还没有被物化到现代的这种程度,工作人也还不是大多数,在下岗潮的冲击下,一般人忧虑的大多还是“没工资”“吃不好”,而不是“对别人没用了”和“没有人需要我了”……

    在我看来,人的物化 / 商品化是时代发展必然的理所当然的方向,不是某种作为个体的我能对其“产生影响”的工作任务。作为个体,我能想到的、能有效对付“被取代”焦虑的策略有两个:一个是卡夫卡的策略,活着的时候创作,但不发表,只保存,等到自己死亡以后委托可信的家属负责销毁作品;一个是狄金森的策略,活着的时候创作,但不发表,只保存,等到自己死亡以后委托可信的家属负责发表作品。卡夫卡和狄金森的策略都可以让人一方面尽享创作的自由,一方面又不必(在活着的时候)成为作品的奴隶 / 被作品定义。

    最近由 方程 修改于:2022-10-14 19:59:10
  2. mnikn 2022-10-14

    对被取代的厌恶也是本能了,不过感觉争议点主要在于自己的饭碗有被取代的危险和 ai 本身没有创作能力只有提取信息的能力。
    前者不用说肯定会出于本能的抵触,而后者涉及到公平性的问题,想想一个人辛辛苦苦学习多年形成的风格,被后人学习还好说,被 ai 以无脑的方式像猴子打印机那样复制出来,难免会不爽。
    哈哈感觉最近每天都有人在谈论 ai 绘画,这个话题可以先放一放,让子弹飞一会看看后续会有什么展开

    • 方程 2022-10-16

      @mnikn:“AI没有创作能力”这个命题蛮有争议的,这要取决于“创作力”的具体定义;重要的是,算法的创作力和人类的创作力的形态和动力学机制都很不一样,站内有个系列叫《计算创意学系列》讨论过这个话题来着。我感觉这个话题比“AI没有感性能力”要更单纯一些,让我接受“AI有创作力就像让我接受“机器有劳动力”一样,没有出现太大的本能上的抵触。

    • 方程 2022-10-16

      @mnikn:另外关于饭碗被抢,让我想起90年代那时候,我家里人以为公务员是铁饭碗,突然被撤职,就像遭了雷劈,世界观遭受了根本性打击一样。现在我比较接受汉娜·阿伦特的哲学观,我认为,只要是技能,就没有不可替代的,因为技能的本质就是“为了达成目的的手段”。也就是说,对于技能的需求者来讲,技能就是“如果可以没有它也能达成目的,那就更好”的东西。这跟亚里士多德和康德重视的“为了行动本身而行动”的价值伦理观是相抵触的,所以,亚里士多德和康德都很讨厌“工匠”和“资本家”。工作人对“技能”的这种嫌弃(如果过程不用这么麻烦,直接出结果就好了)是很隐蔽的,阿伦特在工作人价值观之中看出了某种“对存在于世的厌恶”,看出了迟早有一天他们会乐意机器人能代替自己在世上活下去继续受苦。在这一点上,阿伦特比马克思看得更远。就目前看来,我觉得阿伦特是正确的,只是她预言的未来还未成为现实而已。

  3. 方程 2022-10-14

    克里米亚大桥被炸,欧洲各国通货膨胀……这些事让我觉得,其实我们的这个时代依旧还是人的时代、政治的时代,赛博科幻里出现的种种矛盾依旧还只是一种文学意义上的幻想。

    也不知道还有多久幻想才会成为现实?可能是五年,可能是五百年。很难说。参考凡尔纳和奥威尔的科幻就知道未来是多么难以预想。当赛博科幻的世界真的成为现实以后,人们的伦理观也肯定早就变了,他们很可能已经变得无法理解现代人的种种忧虑了……

  4. 方程 2022-10-16

    对了,好奇问一个:你用的是什么AI生成工具?……

    • mnikn 2022-10-16

      @方程:我主要用 Dream Studio,对于 ai 绘画我基本上是做参考获取灵感用的,对质量要求不高,所以就找了个免费额度大而且方便白嫖的

  5. 方程 2022-10-16

    以前我玩过一个叫 Light Apprentice 的游戏:
    https://indienova.com/game/light-apprentice
    带有JRPG回合制战斗系统的“互动绘本”,和你的这个感觉很像。但你的人物是站桩对话,镜头机位也是固定的正面,应该说更接近是“视觉小说”或“有声插图小说”。

    既然AI作图那么方便,就让AI帮忙做成绘本呗?
    反正绘本和插图小说,差的就只是分镜而已……

    关于“盲人女孩吹口琴”,我在想,在演出的形式上要多加小心……
    前段时间在玩异度神剑3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最讨厌的就是主角夫妻在大地图上的吹笛演出。每次他们一掏笛,我就焦躁。计算了一下,也不像是时间长短的问题,异度3的大地图吹笛都不算很长,最多也就10秒,就连地图传送读盘有时也可能要10秒。我想原因大概是它打断了玩家的游戏节奏?异度3整个游戏玩起来非常流畅,战斗,探索,跑图,剧情,全程无缝对接。行云流水的活动中间突然来一段过场动画,就像我在操场玩耍途中突然玩具被没收然后被要求坐下来听一段演讲。我恨死异度3的送行曲了,光是听到那旋律,头皮就发麻。
    视频中盲女孩吹口琴那一段也给了我类似的感觉。我个人是快进跳过去的,因为焦躁。我想,至少“第一次”出现这段音乐的时候不能打断玩家的游戏节奏,例如,做成背景音乐,玩家走向某个特定方向时,响度会逐渐变大,旋律会越来越清晰,走到了某个点就发现音乐的来源是个女孩,然后音乐中止,女孩转过头开始和玩家对话。或者反过来,让游戏的其他部分也是慢节奏,玩家不能控制或者说毋须干预,舒舒服服地坐着观看播片就行,到需要做选项操作的时候才提醒玩家拿起手柄按几下按键。这样子,我对音乐的抵触应该就会少很多,而且还会对完整的曲子多几分好奇。因为这曲子太重要,所以,至少它初次登场时,我不应该对它产生抵触和厌恶情绪……

    另外,为什么女孩是盲的呢?常见的、能与“乐手”人设产生关系联想的特征应该是“聋哑”啊。毕竟,视力和音乐,没有必然的直接的关系啊……耐人寻味,好奇。

    最近由 方程 修改于:2022-10-16 17:42:16
    • mnikn 2022-10-16

      @方程:看了下 Light Apprentice 其实是我一开始打算表现的形式,不过最后因为我对漫画的分镜画法不熟,而且以漫画的方式画对透视能力的要求和工作量都比较多,最后就以《漫野奇谭》的表现形式变成了现在的站桩了.....
      对于演出目前我也有同样的感觉,按照背景音乐来展示这个点挺不错的,不过按照目前的表现形式感觉不是很好实施,关于要怎么演出更好一点还在思考:)
      为什么是盲人这个只能说是剧情需要啦,对于最后我想要表达的片段中是必要的一环

  6. HcAndersen 2022-10-19

    AI要是能直接做差分,那我欢呼雀跃,最近画图画的脑壳痛

    • mnikn 2022-10-19

      @HcAndersen:记得哪里的演示能够根据关键字只修改部分内容来实现差分,可以的话的确很方便

    • HcAndersen 2022-10-19

      @mnikn:也就说说,还是手画吧,目前能做到一个工作日画完一个角色的立绘差分(已经有立绘本体的情况下),整新技术容易废更多时间

您需要登录或者注册后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