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拖欠了两年的游戏测评,文章对橘子班团队的游戏《茸雪》进行了解读,分析其包含的存在主义思想。内含剧透,建议阅读前先玩游戏。
I. 前言
必须承认,这是一篇拖欠了两年的游戏测评。2019 年初,《茸雪》刚上架 steam 时我就充当了第一批玩家,玩过游戏之后立下了要写一篇详细探讨游戏哲学蕴含的壮誓豪言,结果一直拖到两年多后的今天……然而,这也侧面说明了:虽然坑很多,但是只要开了,我一定会填完的:)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
于是在两年后,我再次把《茸雪》从积灰已厚的 steam 库存中找了出来,下载之后迅速过了一遍整个游戏流程。《茸雪》由《茸》篇和《雪》篇两篇故事组成,前者讲述男主和小茸的故事,后者是番外篇,讲述小雪的故事。两篇故事的情节都十分简单,但是包含的思想的断片却意蕴丰厚。
II. 故事梗概
《茸》篇讲述男主和“妹妹”小茸为了逃离媒体而躲避到深山的小木屋中后发生的故事。男主和小茸并非亲生兄妹,男主是孤儿,小茸则是经过基因编辑的婴儿。两人被教授收养之后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参与教授的配对实验,被进行了药物干预等各方面的“调控”,让他们成为了“只喜欢对方”的情侣。教授的配对实验被报道后,媒体对男主和小茸纠缠不休,于是二人来到深山避世。男主面临是否告诉小茸真相的抉择(由玩家选择,通往不同结局),最终二人下山回到现实世界并终成眷属。
《雪》篇讲述了小雪的故事。在教授的实验被媒体传得沸沸扬扬时,这种技术却逐渐得到了推广,小雪在父母的敦促下被迫接受那种技术,并“爱”上了一个“猪一样的男人”。为了逃避他,小雪来到曾经男主与小茸避世的深山木屋中,没料到“猪男”也追杀前来。最终小雪无法忍受“猪男”的爱和无法控制的对“猪男”的爱而将“猪男”杀死在木屋中。
III. 爱情、婚姻与繁殖:沉思与论辩
在大段大段的人物内心独白与人物之间的对白里,透露出剧作者同时也是游戏开发团队橘子班的主创“炒饭”对于爱情、婚姻和人类繁衍与交配行为的思考。在剧作者看来,爱情、婚姻与繁衍行为,似乎三者是可以分离的。历史之初,人类只存在为了物种繁衍的交配行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制的出现,婚姻制度产生和逐渐确立。而爱情,不过是婚姻制度的衍生品,是“衡量婚姻”的手段而已。
「如果没有爱情那么婚姻就只是纯粹的契约或者利益交换。」
爱情不过是一种“感性驱动的装置”,其用处是筛选结婚与交配的对象。而谈恋爱,也不过是筛选的过程,是竞争与博弈的场所。
然而,剧作者抛给所有玩家一个值得深思与探讨的问题:作为婚姻制度衍生品的爱情,是否是必要的?进一步,如果爱情反而阻碍了婚姻,甚至于阻碍了物种繁衍的进程,即当爱情已经超越了繁衍本能,成了“更加高级的存在”,那么这种“爱情”到底是什么?它真的存在吗?
对于这些问题,剧中人给出了不同解答。首先,开启配对实验的教授给出的答案是:爱情不是必要的,这种筛选过程不应该市场化,即不应该通过自由竞争完成,因为会效率低下、浪费社会资源。更高效的方式是通过人为干预与调控,直接将合适的人配对。在教授看来,婚姻等价于“与合适的人在一起”,而不是“与喜欢的人在一起”,因为你喜欢的人并且会和你在一起的人终究就是合适你的人。因此,教授反对自由恋爱,因为爱情本身就是不自由的,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本身就受到社会的奴役,一切都可以被量化、被计算,从而被操控,自由意志不过是幻觉。
「当人发现自己不自由,就是自由的开端。」
教授对困惑迷茫的男主这样说道。那么为了得到自由,我们又能做什么呢?对此,剧作者给出了一个存在主义的解答:反抗。
VI. 反抗的人和恶心
《反抗者》(L'Homme révolté)是法国哲学家阿尔贝·加缪于 1951 年出版的一本散文集。书中加缪系统地考察了文学、历史与艺术中的反抗,并在最后阐述了社会政治中的反抗与革命的关系。秉承了加缪一贯的冷静与中立,他认为我们应该直面现实的荒诞,存在于其中,这便是反抗。因此,在意识到自己行为的无意义后,西西弗依然会一次又一次地尝试;在发现了世界伊始本质上毫无意义时,我们也不必选择自杀。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游戏中的“反抗”与加缪的“反抗”似乎旨趣不同。游戏中的男主和小茸在实验结束后,由于各种干预措施的终止而不再喜欢对方,但是男主与小茸决定一起反抗这种状况,继续喜欢对方,继续在一起,甚至于结婚生子。
由此可见,游戏所表达的“反抗”是一种与现实的对抗与抗争,这与加缪提倡的非暴力思想和中立态度截然不同,反而更接近于萨特的人可以自由选择、创造自身意义与价值的观点。与加缪的“荒谬”相对应的是萨特的“恶心”的概念,指的是人的意识作为自为的存在(being-for-itself)与自在的存在物(being-in-itself)接触时感受到的不适,是当我们领悟到自身存在的偶然性时感受到的对于外在事物的排斥感。
而在小雪线中,小雪最终为了反抗技术控制下的对“猪男”失控的爱而亲手杀死的“猪男”,同时又为了反抗“失去自由的爱”而决定孤独终老。
V. 结语
爱情是什么?人一定要结婚吗?爱情是为了繁殖而存在的吗?这部短短的游戏作品可以看作炒饭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与回答。通过一个科幻思想实验,一个反乌托邦故事,游戏开发者试图揭示一些值得深思的社会现象,带领玩家进行独立思考。同时,故事剧本里也频频出现人物之间的相互辩驳与激烈争论,这可以视为剧本创作者一种与自身的对话与论辩。而哲学,正发轫于斯。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冷帯雨林
感情只是镇痛剂,其意义在于使人类能够忍受活在世上三餐一宿这件事的痛苦,与及能够忍受自我被囚禁在地球与肉身这个囚笼内的悲哀。
怀有这样的观念的学者出乎意料地从来都不是少数,从柏拉图到笛卡尔到奥古斯丁到培根到牛顿到康德都有这个倾向。基本上,越是敬畏着理念世界(“神之国”)的哲学家,往往就会越加鄙夷世俗经验世界(“人世间”)的一切,例如感情、语言、文化、艺术、社会……最近在读汉娜·阿伦特(嗯,她是加缪的朋友……)的《人的境况》,谈的就是这个话题,很有感慨。
@方程:谢谢分享,我也找阿伦特来读一下~
@久野歩夢:台湾版《人的條件》林宏濤的翻译比较好一点
@方程:好的!